首页 / 产业资讯

产业资讯

Industry news

产业资讯

第二届(三亚)国际水稻论坛圆满落幕,袁隆平、刘旭、谢华安、陈温福、罗锡文、朱有勇、宋宝安、张洪程等院士齐聚,论稻海南

作者:稻米联盟 日期:2018-04-19

          417日,第二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举行,袁隆平、刘旭、谢华安、陈温福、罗锡文、朱有勇、宋宝安、张洪程院士同台论,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印尼、菲律宾、伊朗、越南、孟加拉国、马来西亚、意大利等12个国家的600余名专家学者、种业米业企业代表齐聚三亚,为全球水稻产业发展贡献三亚智慧。 

KK未命名截图1.jpg

KK未命名截图.jpg

关键词一:优质化

  重点发展优质稻写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实施质量兴农,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稻产业发展,优质化是现实必然要求。

  我国杂交水稻每公顷均产接近8吨,超级稻亩产7008009001000公斤目标都已提前完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因此,我们选育水稻品种要兼顾高产和优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说。

  我们现在对超级稻培育的要求不只是超高产,而是要具有丰产性、抗性、优质性和广适应性,我觉得这种满足四性的品种才是超级稻。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将这四性集中体现在一个品种上,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表示,中国的水稻长期领先世界,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在水稻资源的创新、品种选育、栽培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诸位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水稻育种栽培继续将继续领先世界。

  韩国、日本的大米好吃,难道中国就产不出好大米吗?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表示,消费者对好大米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随着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种植方式的改变,中国同样可以生产出好大米。

关键词二:品牌化

  打造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2018年,农业农村部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打造响当当的稻米品牌,这是水稻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随着我国大米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以品牌为引领,提升大米品质,增加有效供给,实现价值链升级,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当前,高端化、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使我国大米产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品牌建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推进大米品牌建设,要做强企业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企业与农户共同培育塑造品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认为,打造稻米品牌,一是要要强化绿色生产,二是要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实现农机与农艺融合,三是要加强肥水管理,四是要更好的推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

  但稻米品牌建设是一个恒久的课题,抓好大米品牌建设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三:机械化

  近年来,我国中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取得明显进展,2017年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突破80%,水稻机插(播)率达到46.5%。《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18年工作要点》提出,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示范推广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

  然而,目前在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中,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在水稻生产的诸多环节中,水稻种植是农艺复杂、用工多、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实现难度大的环节之一。

  减少作业工序、省工省力、降低生产、增产增效,全程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重点要做好机械化插秧和机械化直播这两方面的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表示。

  关键词四: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推进绿色品种的培育和种植方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更注重大米的营养和水稻生产的安全。我们要逐渐用绿色生态的方式替代传统农药,为全程水稻安全生产护航。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表示,在双减的推动下,优良品种不断涌现。他提到,通过采用创制品种与杀虫剂相结合的治虫防病的防控新方法,能有效解决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难题。

  现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难题之一是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害流行,致使农药用量大幅度增加,对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用了30多年的时间,利用作物的多样性控制病虫害,达到提高农民产量,减少农药使用量。

  作物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虫害大发生,近100来年,品种减少了90%以上,品种越来越单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品种多样化。朱有勇说。

  关键词五:精深加工

 

     mmexport1524026023037.jpg

     当前,我国年产稻谷2亿吨,创历史新高,生产的稻谷85%左右均用于大米加工,在面临着高库存、重金属污染严重、高进口等问题的同时,作为传统行业的大米加工业虽然也呈现出了更多现代化、技术化的特征,但加工企业仍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稻强米弱”是目前我国稻米市场呈现出的特别现象,以大米为原料后续加工比例仅为5.7%,稻米资源有效利用率仅为60%-70%。稻谷加工业对稻谷资源的增值率处于1:1.3的水平,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4——1:5

稻谷价格和成品米价格形成倒挂,这种情况在国内已持续了多年,在稻谷连年增产、廉价进口大米不断增加的格局下,国产大米渐渐“待在闺中”,大米加工企业每况愈下,行业内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大部分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首先是我国大米加工业多处于分散、中小型的经营状态、产销基本分离,组织化程度低,未能形成一定是企业规模;其次是对大米的精深加工转化能力较低,仅限于普通大米和精洁米等初级产品的加工,很多稻米的营养素未得到有效利用,这也使得中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中,比起加工业发达的其他国家不占优势。

“稻强米弱”稻米加工率偏低是短板,因此,稻米加工潜力巨大,精深加工技术亟待突破,稻米加工产业大有可为。